《锦城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工教育时代 学生教育工作何为

   期次:第409期   作者:学生工作处   查看:37   

人工智能时代,在可遇见的未来里,教书的面貌会迎来极大的改变,而育人的职能却会更加凸显。比如,爱与幸福,并不能靠获取知识而获得。生活的智慧,需要唤醒与启迪。这就是学生教育工作的巨大空间,它并不以社会的巨大变迁为转移,反而在那个可以不再完全依赖教师而获得知识的时代里,社会对好的教育者会有更为强烈的需求。教育者究竟做什么?用智者的话来说,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做些什么,以帮助他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获得竞争力,在所处的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找寻人生的幸福。机器能完成的事情就交给机器,知识的升级和创新交给课堂内的老师,而学生教育者应专注于大大小小的屏幕和理性的算法之外,给学生提供一个拥有温度的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做以下四件事情。
    1.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社会情感体验,并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现代技术带来的效率并不能解决生活所有的问题,尤其情感的相处和自处。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人甚至都缺乏准确表达情绪并且接纳情绪的能力。当人们感觉愉快时,他们对自己所处情境给予更多的积极联想,解决问题更富创造性,在作决定时也更为自信。教育者,应该教给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技能,比如懂得认识自己的情绪、懂得关爱他人、能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为自己作负责任的决定、可以有建设性和有道德的处理挑战性的情况(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组织推荐的社会情感技能)。在学校向日葵特训营的课堂的,学生可以突破自我,可以开怀大笑,这都是良好的社会情感体验。
    2.帮助学生形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人在成长阶段形成的教育理念,与终身发展的目标相嵌套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德。2016 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在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报告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其中的很多素养是没有办法从课堂和知识学习中获得的,而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不会自动发生,非常需要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和陪伴者。这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价值的巨大空间。
    在人工智能时代,怎样的核心素养能让学生适应社会并且获得竞争力呢?
    首先应该是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李开复大胆预测,人类在未来只剩下“创造力”和“有爱心的工作”两件事情。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新经济”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经济。在未来,能保持知识更新并能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是人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
    其次是人文素养,人类的理性思维或许能被机器所超越,感性思维却是独有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春来江水绿如蓝”,十二个字就能在人的大脑上画出不同美丽的图画,机器人无法做到。人文素养还能帮学生建立比较稳定的价值体系,这是在社会剧烈变迁的中尤其需要的品质。
    最后,在人可以依靠机器人生活的年代,能有良好的社会参与能力,也是一件能让自己在职业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竞争力的一个素养。
    因此,大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拥有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
    3.利用智能测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将为教育管理提供更多的手段,除了简化基础管理,将教师从简单、重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之外,更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可以从学生长期的成长轨迹出发,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能力、个人发展兴趣、职业规划等进行跟踪评估,并提供比较有建设性的人生发展建议。目前,在测评领域比较主流的测评工具包括MBTI性格测试,DISC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PDP行为风格测试等,这些测评工具可以尝试通过精心的选择,在技术的帮助下形成综合的结论,并结合学生的生涯发展,给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4.为学生建立良性、互动的学习中心和社区
    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传递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学生的学习伙伴可能是一台机器人,然而创造性想法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团队协作的体验,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做到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尤其是需要为学生提供友好的、便于参与的学习社区,从物质环境的保证、学生的组织机制、导师的引入,都作好精心的设计,让学生从学习的孤岛中走出来。这个在非人工智能时代同样适用。
    人工智能时代来势汹汹,谁能追赶上其一日千里的脚程?教育不需要追赶,教育应该像定海神针一样的坚守。在这个拥有越来越多电子屏的时代,当世界都变成了机器人的算法,学生教育者应该保持清醒,专注于屏幕和算法之外。用面对面的沟通,心灵的触碰,为真善美做出一分努力,为世界增加一份温度!

成都锦城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238次访问,全刊已有405732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