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探索跨文化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学院“中国-澳大利亚跨文化合作研究中心”10周年学术交流会纪实
   期次:第416期   作者:艺术学院   查看:101   

近日,“中国-澳大利亚跨文化合作研究中心”10周年纪念学术交流会在锦城学院艺术学院举行,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跨文化研究基金会、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心主席、教授丹芬妮·克茨博士,西澳大利亚大学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席、教授诺斯玛瑞·雷娜德博士,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行为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教授王曙光博士一行专程来华,在“中国-澳大利亚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莅临本校,进行学术交流,也为研究中心双方合作工作的发展做进一步推动。我校副校长王亚利,艺术学院副院长邓生庆,艺术学院院长助理赵万斌,研究中心研究员及艺术学院教师团队共同参与本次学术交流会。

    王亚利副校长代表学校热诚地欢迎澳方专家专程来到我校出席锦城学院-纽卡索大学中澳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学术交流会,对丹芬妮·克茨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中澳文化交流,四十多年中先后几十次来中国合作从事少数民族健康促进、降低疾病易感、以及地震灾区儿童创伤心理的长期康复研究,以90高龄还不远万里亲自来到我校推动我们两所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表示钦佩,并期待双方进一步努力加深交流和合作。鲐背之年的克茨教授依然精神矍铄,她带来纽卡索大学副校长的问候,同时发表了热情的讲演,表示会继续将纽卡索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中国-澳大利亚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进一步推进。“探索跨文化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围绕这一主题,在自由严谨的学术氛围中,学者们展开近3小时的交流探讨。

    赵万斌副教授率先就“以数据化测量的维度探索跨文化研究”的问题和克茨教授展开讨论,探究心理学、人类学范畴内相对成熟的测量方法能否用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得出可将数据分析用于民族文化的初步结论。编导系青年教师肖成刚由此发出疑问:“研究中怎样建立测量标准?”王曙光教授认为任何成熟的测量体系在面对多民族多文化的具体研究时都是无效的,需要建立针对该文化特有的测量体系。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羌族儿童,因其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在心理创伤的表现上,眼神、行为、动作等多项指标都须进行大量的前期数据收集,才能建立分析标准。雷娜德教授从统计学定性和定量的二重维度为这一研讨提供了分组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艺术学院参会学者们逐一介绍了自己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在研项目,赵万斌副教授介绍了“四川中药炮制影像及口述史”的项目;编导专业雷波老师介绍了“彝族火把节口述历史及影像记录研究”、“VR技术背景下四川藏区红色文化的影视传播研究”两个项目;产品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贾英杰老师介绍了“青神竹编的口述历史研究”项目;编导系主任魏平教授介绍了编导系的“新西部片”影像纪录项目,以“书写四川、纪录四川、立足西部、影像中国”为主题的师生拍片计划;编导系副主任黄婧秋老师介绍了“安岳曲剧影像及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导系李思涵老师就藏区传媒经济历史及现状与专家展开讨论。澳方专家对艺术学院参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青年学者的探索“极富学术价值”。

    交流会结束后,在邓生庆教授、赵万斌副教授的陪同下,由贾英杰老师带领讲解,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艺术学院正在举办的“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学生们独立设计的系列琉璃花瓶、复古改装摩托等作品以全新材质展现独特视角,吸引嘉宾频频驻足,点评赞叹。临行之际,丹芬妮·克茨教授向我院赠送来自纽卡索大学的副校长亲笔信、纪念礼物,以及自己亲手制作的雕塑作品,再一次对“中国-澳大利亚跨文化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表示期待。

成都锦城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640次访问,全刊已有4054676次访问